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丁彤 张敬瑶)团旗所指,青年所向。7月4日,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红芯智电,创电未来”“三下乡”实践队奔赴赣州市赣县区大埠乡,创新采用“AI反诈科普+电学启蒙”双线模式,为乡村儿童编织科技安全网,点亮科学探索灯。
AI明眸筑起反诈“童盾”
在“AI明眸·守护童音”现场,经过一段反诈情景剧的引入后,孩子们动手制作“AI人脸”模型,学习识别假脸细节。趣味挑战“魔法眼镜”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观察佩戴特制眼镜志愿者的眨眼动作,快速锁定“AI模拟者”,直观感受人类生物特征的鲜活感与AI机械行为的差异。在甄别真假主播环节,队员们播放带货视频指导甄别真假主播,孩子们每发现破绽便获奖励。

▲队员们演示“魔法眼镜”
当孩子们的稚嫩原声与AI克隆语音在教室交替播放,克隆音的细微顿挫引发阵阵惊叹。队员们组织分组挑战:一组与AI模拟对话,另一组与真人交谈,尝试分辨真伪。孩子们还分组协作设计专属反诈暗语,书写在卡片上。后续“反诈实战”游戏中,这些卡片成为辨别队友的关键。实践队指导老师曾良仔表示:“这不仅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游戏,还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自我保护的种子。”

▲曾良仔与孩子交流
“电学之光”点亮科学梦想
实践队员们还化身科普导师,运用专业电学实验箱,围绕供电原理、电路连接与元器件功能等展开教学。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孩子们亲手连接电池、开关与小灯泡。闭合开关瞬间,灯泡亮起、风扇转动、蜂鸣器鸣响,“亮了!”孩子们的欢呼此起彼伏,正是队员们将高深知识深入浅出的成果。
掌握基本原理后,孩子们分获光敏二极管、电池等材料,动手制作专属节日彩灯或小夜灯。他们运用刚学的并联电路知识,认真挑选颜色、仔细连接线路。当自己设计的彩灯亮起五彩光芒,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张小脸上。
点阵屏互动、蜂鸣器演奏旋律、寻迹小车自主稳定行驶……系列有趣的活动与场景深深吸引了孩子们。面对“小车为什么会自己拐弯?”的疑问,队员们将传感器比作“眼睛”感知倾斜,控制器比作“大脑”快速计算调整电机,通俗解释复杂的反馈控制算法。队员们耐心答疑,手把手指导操作,扎实传递电学常识。

▲队员给孩子们讲解小车原理
活动期间,江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峰来到现场慰问指导。徐志峰强调:“‘三下乡’活动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课堂所学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在乡村振兴一线、社区服务前沿、文化传承现场锤炼本领、增长见识。”他叮嘱同学们在实践中要严守纪律、注意安全,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他还指出,队员们用专业知识搭建城乡科技桥梁,是深化学研融合、践行育人使命的扎实举措。

▲现场众人大合照
活动尾声,实践队将全套电学实验箱捐赠给大埠中学,纳入该校科学兴趣活动资源库。这不仅传递了器材,更将热爱科学的“种子”和持续探索的精神深植乡村校园。
本次实践聚焦科技助力乡村教育,致力于为儿童全面发展筑牢安全根基、点燃探索热情。队员们将前沿的AI应用、控制工程知识,转化为乡村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体验。这既锤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推动了科技赋能基础教育。科技“双翼”,正守护着大埠乡孩子们当下的安全,托举起他们充满创造力的未来。江理学子们用专业与热忱,在乡间大地上,书写着科技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的生动篇章。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5/07/13326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