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姜美玲 汤晶晶 尧佳琳)7月1日至7日,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润乡梦”“推普”实践团走进于都县段屋乡,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精准调研:摸清语言现状,靶向破解推广难点
在“推普”行动正式开展前,实践团成员通过科学调研摸清当地的语言现状。他们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走访了村民、幼儿园及中小学师生和村干部三类群体,了解到当地方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的沟通不畅、教学困难以及政策宣传和落实中的语言壁垒问题。
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团队精准识别出普通话推广的核心难点在于老年群体和青少年儿童群体,为后续制定精准的推普实施方案提供了坚实依据。

▲实践团成员在当地村民家中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
分众施策:创新课堂形式,筑牢语言沟通桥梁
针对调研发现的老年群体与青少年儿童群体推普难点,实践团精准发力、分类施策,通过创新课堂形式打通语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面向少年儿童群体,团队秉持“寓教于乐”理念,精心设计了妙趣横生的普通话故事会、朗朗上口的童谣传唱、生动活泼的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规范语言表达。
针对老年群体,团队重点突破“开口难”问题,创新开设“银龄普通话课堂”。课程内容紧密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涵盖日常问候、健康医疗、政策咨询等生活场景。实践团成员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以耐心细致的陪练消除老年人的畏难心理。

▲实践团成员给孩子们讲解普通话相关知识

▲实践团成员与老人进行“一对一”结对交谈
直播赋能:语言“嫁接”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走出校园、深入乡村,运用自己的语言专长助力农产品销售,让乡土特产乘着语言的翅膀跨越地域限制,打开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门,这样的实践活动特别有意义!”参与直播助农活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程慧娜表示。
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抢抓“直播助农”机遇,创新性地将普通话培训与电商直播相结合。在直播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原料选材、口味特色到物流配送,全方位介绍了寒信米粉的特性,通过产品展示、制作演示和实时互动等形式,直播间气氛热烈,观众互动踊跃,在线人数和销售额持续攀升。
实实在在的直播收益和订单数据让村民们真切认识到:掌握标准普通话,就等于拥有了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工具。

▲实践团成员们正在进行“直播助农”实践活动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是语言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既提升了乡村沟通效率与信息通达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语言支撑,更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语言文化传承者、乡村振兴践行者与产业发展推动者。
“我们始终围绕‘推普+乡村振兴’的融合思路开展工作。”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韩民在指导实践时说,“只有让普通话真正嵌入乡村生活场景、对接发展需求,才能让语言推广既‘精准’又‘实效’,真正成为解锁乡村振兴的‘钥匙’。”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5/07/13326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