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6日,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e路虔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龙南市汶龙镇、武当镇,开展了一场融合专业特长与红色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长,依托自主研发的“红色地图”小程序,通过精准标注革命遗址、嵌入互动问答环节、数字化呈现红色故事等方式,为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注入新活力。
童心向党:互动科技点燃红色学习热情
在专为乡村儿童设计的数字课堂上,孩子们只需指尖轻触屏幕,丰富的历史知识便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原来,这是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子开发的“红色地图”小程序,能够实现革命遗址精准定位、图文展示及党史问答功能。课堂巧妙融合多种多媒体技术:以动态图解的形式阐释党旗的象征意义,进行少先队标准队礼的互动教学,在红歌合唱时同步投影历史影像。此外,实践队队员创新制作的“红色故事有声墙”亮相在村庄宣传栏,村民扫码即可收听红色故事。这些多维技术手段,让红色教育深深扎根童心,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汶龙镇孩子合影 李展翼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引导村民扫码聆听红色有声故事 胡宇芩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一同唱红歌 李展翼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借助视频为孩子们讲授红色故事 李展翼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同少先队员们合影 李展翼供图
银龄触网:数字桥梁串联历史记忆
实践队不仅关注下一代的红色教育,还将目光投向村中老党员——这些红色记忆的守护者,把他们纳入数字关怀的范围。队员们一对一、手把手耐心指导老党员使用智能手机访问“红色地图”小程序,查看那些他们熟悉的革命旧址和历史故事。当老党员们看到自己亲身经历或耳熟能详的地点、事件以数字化形式生动再现时,倍感亲切。这场跨越时空的“数字对话”,让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可触。老党员们在分享烽火岁月里的故事时,更对红色记忆借助科技得以传承感到欣慰,并叮嘱孩子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图为实践队队员制作的红色地图小程序截图 刘芯莹制作
科技赋能:专业所学激活红色资源
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凭借青春智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为乡村红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数字动能”。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不仅能连接未来,更能有效守护和传承历史。在红色基因与数字创新的融合滋养下,当地的革命历史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乡村儿童与老人在共同的学习体验中,实现了红色精神的代际传递,为培育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了高校学子的创新力量。(刘晨曦 胡宇芩)
https://share.jxgdw.com/share/media/1591772